評書 一代人的珍藏 一代人永恒的回憶
評書是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經典,承載了一代人美好的回憶,隨著社會的進步它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生活,而唯一能夠留住這記憶能夠時常翻閱的猶如那些老照片一樣——經典評書大系記錄了那些美好的瞬間和感動。
《經典評書大系》由12位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播講,有單田芳、袁闊成、劉蘭芳、田連元、連麗如、孫一等,全套作品涵蓋中國古今評書的經典評書55部,3600小時播放時間。這些經典評書是中國評書中的精華,是老少皆宜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結晶,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,極具收藏價值。可用于DVD機、帶MP3功能的VCD機和電腦播放。
時間生意甚多,唯有說書難習。評敘說表非容易,千言萬語須記。
一要聲音洪亮,二要頓挫遲疾。裝文裝武我自己,好似一臺大戲。
評書,又稱說書、講書,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,古代稱為說話,是中國一種傳統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,在宋代開始流行。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,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。清末明初時,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,道具有折扇和醒木,服裝為長衫;至20世紀中葉,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、醒木等道具,而以站立說演,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后,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,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,處于瀕臨消失的狀態,但仍然有其活力。
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,家家戶戶收音機里播的都是《岳飛傳》、《楊家將》。而今,評書成了溫馨而遙遠的回憶。評書的繁榮,實際上是廣播媒體一頭熱式的繁榮,在評書界,它的危機早就出現了,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像很多門類的曲藝形式一樣,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,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,以一種不符合它發展規律的“規律”發展著,也許真的再過30年,我們除了去聽那些原來的錄音,再也聽不到新的評書段子了。單先生在介紹他自己的經歷時說:“說書解放以前沒人管,沈陽好就去沈陽,營口好就去營口,1949年到1955年,政府也不嚴格管理,有特業科,到哪里去演出要開介紹信,有這個介紹信好辦事。到了1955年,不能隨便流動了,我當時正在鞍山,藝人登記,寫履歷,文化局存檔,成立曲藝團,派干部來管理,有組織了。”這段話其實恰恰說明了評書這門藝術的生存規律,用單先生的話講就是“浪跡天涯”。但是現在沒有什么地方能允許誰隨便支起一個攤說書賣藝了,原來的各種文工團、曲藝團在市場經濟下,落后的運作方式逐漸被更適應市場的文化團體所取代,很多藝術也因此而凋零,評書也不例外。單先生說:“我之前所在的鞍山曲藝團,出了不少學員,男的女的十五六個,大部分是藝人的子弟,都干了本行。一代一代都是這么下來的。
現在改革了,學這個將來上哪兒就業去?誰開工資?沒有就業的機會,自身都難保。所以隨著這個社會的變遷,學評書的人越來越少。評書之所以在今天還有市場,還有人在說,主要是因為老百姓喜歡,更主要的還是評書演員和其他演員不同的是,他越老越值錢,所以,今天還活躍的評書演員基本上都在60歲上下,而這些人的藝術青春都已經不多了,四五十歲的評書演員如鳳毛麟角。太年輕的人一時還承擔不了說書的重任,單田芳說:“比較而言,因為評書雖然是講故事,但它講的是一些人生的哲理,年紀大的人人生經歷比較多,融入到評書里面的東西就會更多一些,可信程度要大一些。年輕人畢竟還嫩,走的路還沒人家過的橋多,所以說出來可信程度不大,也只能是聽故事而已,你聽不出他的那個內涵。評書這東西,不講浮華只講故事,如果你的感受多,當然可以講得比較深刻,人也愛聽。
評書的表演形式,早期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,以折扇和醒木(一種方寸大小,可敲擊桌面的木塊。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,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,以加強表演效果,故名)為道具,身著傳統長衫,說演講評故事。發展至20世紀中葉,多為不用桌椅及折扇、醒木等道具,而是站立說演,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。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,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。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。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,所以在語言運用上,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。并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。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:先念一段“定場詩”,或說段小故事,然后進入正式表演。正式表演時,以敘述故事并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,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,就要說“開臉兒”,即將人物的來歷、身份、相貌、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;講述故事的場景,稱作“擺砌末”;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、相貌或風景名勝,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,稱作“賦贊”,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;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,常常又會使用“垛句”或曰“串口”,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。在故事的說演上,為了吸引聽眾,把制造懸念,以及使用“關子”和“扣子”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。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、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,引人入勝。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,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,好比一首《西江月》詞所說的那樣:“世間生意甚多,惟有說書難習。評敘說表非容易,千言萬語須記。一要聲音洪亮,二要頓挫遲疾。裝文裝武我自己,好似一臺大戲。
評書語言
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,場上能表演,語言口語化,既生動又形象。這樣,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,引人入勝。語言上要避免訛音、錯覺或含混不清。 例如,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"饕餮客",評書中也照這樣說,很多人會聽不懂。如果說這個人是"饞鬼",又不夠形象。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范。象《野豬林》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: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,旋風的筷子,托住了大牙,墊住了底氣,抽開了肚子頭兒,甩開了腮幫子,吃的雞犬傷心,貓狗落淚。這段描寫形象生動,使人發笑。用演員們的話說,這是"立起來的語言"。
評書名家:
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杰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杰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張少佐 田戰義 趙維莉 孫一 孫剛 張少佐
評書完全將人帶入另一個世界,旁征博引,娓娓動聽,引人入勝。“要知后事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”,故事總是戛然而止,吊人胃口。
評書種類:
北京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,三十二部書。
(1)長槍袍帶書(十二部):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 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
(2)短打公案書(十六部):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續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雍正劍俠圖 龍潭鮑駱
(4)狐鬼書(一部): 聊齋
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,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。除《聊齋》外,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。無"淑女才子之相逢,春花秋月之柔情",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。
天道恒遠資訊
- 2018-04-20 壽光市文化中心內部配置圖書館書籍采購項目
- 2018-04-23 廣西省欽州市2011年薄改項目
- 2018-04-19 宣化縣教育體育“全面改薄”2014年圖書政府采購項目
- 2018-04-20 2015年陵川縣中小學標準化學校金蛇項目
- 2018-04-23 渠縣社區書屋采購項目
- 2018-04-20 沈丘縣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裝備類采購項目
- 2018-04-19 煙臺市菜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圖書采購項目
- 2014-11-09 陜西西安樊先生
- 2018-04-23 2014年臨漳縣教育體育局均衡教育學校圖書館配套設施采購項目
- 2014-04-11 河北省秦皇島梁老師
- 2018-04-20 紹興市元培中學圖書采購項目
- 2014-04-11 山西省太原魏老師
- 2016-03-11 內蒙古常老師
- 2014-04-11 河南省鄭州王老師
- 2018-04-19 云南省2016年“全面改薄”中小學儀器、設備、圖書政府采購--中小學圖書項目
- 2018-04-24 大名縣教育局2014年迎接省教育督導評估教學儀器設備項目
- 2016-03-11 秦皇島新華書店 陳老師
- 2020-12-26 一次成功的邀標經歷
- 2018-04-24 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資金采購項目
- 2018-04-19 長坦縣文化廣電旅游局農家書屋圖書采購項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