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的種子 圖書批發推薦閱讀叢書[天道恒遠]
文章出處:網責任編輯:作者:人氣:-發表時間:2019-10-26 10:28:00
大人們總是以為,孩子與哲學無關。恰恰相反,孩子不但與哲學密切,而且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運用哲學了。
讀過馬修斯的《哲學與幼童》,你會發現,幼兒時期,孩子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,孩子的這一舉動,便是一種對哲學的追尋,是對人生和世界真相的探求。
黃麗和王早早的《安的種子》,就是一本有益有趣且蘊含哲理的原創圖畫書。故事并不復雜,一個老和尚,給本、靜、安三個小和尚,每人一顆“千年的蓮的種子”,要他們各自種出蓮來。
小和尚本心最急,他想以最快的速度種出蓮來,甚至不知道種子發芽需要在水里,需要一定的溫度,在大雪天就把種子埋進土里,結果欲速則不達。當他發現埋下的種子沒有發芽,便失了耐心挖出種子,摔斷了鋤頭;靜比本要沉靜,他沒有急于把種子埋下去,而是去查找有關種植蓮的書籍。他挑選了用金子做的花盆,在花盆里裝進了名貴的藥水和花土,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埋下了種子,放進溫暖的房間。但當種子發芽時,靜卻用金罩子罩住了它。他不知植物生長還需要空氣和陽光。沒過幾天,蓮的小幼芽就枯死了。
安呢?安不但沉著、冷靜,而且善于等待。他把種子裝進小布袋里,掛在胸前。然后從容地去買東西、掃雪、做齋飯、挑水……甚至悠閑地去散步。他在耐心地等待。當春天來臨的時候,他終于在池塘的一角,播下了心愛的種子。安的種子很快發芽、抽葉,開出千年蓮花。
大自然是有規律的。本和靜不懂得大自然的規律,逆規律而動,自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。安懂得按自然規律辦事,終于獲得成功。可見,一個人要收獲成功,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淡定自若、順其自然的平和心境。在今天社會,急于長大的孩子們,總是渴望得到“千年的蓮的種子”這類珍貴的東西。可一旦得到,卻又急于求成、心態浮躁。徒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,違反大自然的規律也不行。
故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,莫過于這個叫安的小和尚――他是那樣的泰然處之,那樣的鎮定自若;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等待著,在平凡瑣碎的小事中盼望著;他簡直就像一潭清澈的湖水,波瀾不驚……
讀完故事,我在想,我們的兒童文學,似乎少了點什么,缺了點什么。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家,能否從《安的種子》中獲得一點啟迪?
暫時沒有目錄
在線試讀
在線試讀
種下一顆千年種子
王早早
當時,我有一位朋友,給她4歲的小妮報了英語、繪畫、舞蹈、陶藝、全語言、邏輯思維、心算等興趣班。孩子每天清晨送去上幼兒園,晚上、周末上興趣班。周六早晨,別的孩子可以睡個飽覺,小妮不行,她得早早起來去上舞蹈課;下午還有繪畫課;晚上回到家里,還要壓腿練功。
小妮很乖很懂事,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,把錢都花在給她上課上,是為她好。她很自覺,很努力,從來不說一句“我不想去”。
五一假期,別人都在休息,可是小妮的舞蹈課直到晚上八點多才結束。
夜里兩點鐘,小妮做噩夢,尖叫著哭醒。頭很燙,體溫達到39.6℃。送到醫院,醫生說,孩子太累了!
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個大好前途,急著給孩子報興趣班、補習班、幼升小銜接班……孩子們很小很小就被逼著學這學那,不堪重負。小小年紀就變得老氣橫秋,失去了孩子應有的那份天真。
這樣做,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?這個,是不是在拔苗助長呢?我們的家長,為什么都這么急躁呢?在什么年齡做什么年齡的事,誰都明白。可是,我們為什么不能給這些幼小的生命一個正常的、寬松的成長空間呢?我們為什么不能尊重更深層次、更自然的生命成長規律呢?
在故事里,我寫了急于求成的本,和靜待春天的安。
希望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們能看看這本書。希望人們能放慢“向外”尋找的腳步,轉而“向內”看看。希望人們能問問自己,我們這么瘋狂地追逐著一切,可是,什么,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?
褪去那些浮躁的、外在的東西,才會靠近內心深處的意愿。就如那小小的安,安然享受著生活中的點滴:做飯、挑水、買菜、散步、看月亮……內心清澈而明凈,淡然而幸福。
……晚課后,和小狗一起仰頭遐思,沉浸在水一樣清爽的安寧里……那個時候,安體會到的幸福,是滲透心靈的,永恒深刻的,和天地一體的。真希望人們能理解那種幸福。
內心平靜,則外在安然。
所以,我把那個種成蓮花的小和尚叫“安”。這個浮躁瘋狂的時代,多么需要一本簡單安寧的書。
我想把這顆小小的千年蓮花種子,輕輕地,種在人們心里。
我愿是小和尚安 ――《安的種子》創作后記
黃麗
《安的種子》是王早早寫的一篇非常好的故事。它的圖畫完成于2007年和2008年。在這兩年中,我從沒有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的故事來配圖,一直都認為我在畫自己的故事:我是在畫我經歷過的事情,畫我的心情,畫我的生活態度。我覺得自己有時是故事里那個急躁的本,有時是患得患失的靜;而我更愿意自己是那個小和尚安,他是我的理想。
書中那座古老的寺廟,取材于西安南郊的興教寺,我多次去那里采風。
2008年初下了場大雪,我想去興教寺拍一些雪景作為圖畫的參考。興教寺建在少陵塬的半山腰上,上山的路約有一公里,很陡。那天,雪下得很大,一路上我都在擔心,如何開車上山,心里盤算著,如果路太滑,那就走上去吧。到了山腳下,我驚喜地發現,通往興教寺路上的雪都被掃干凈了。走進寺院,卻發現寺院里的積雪還未來得及清掃。我很好奇,于是向寺院里的老和尚詢問緣由。老和尚淡淡地說,為了方便香客上山,所以先打掃了廟門外路上的雪。那天離開興教寺的時候,僧人們開始清掃寺院里的積雪。雪依然在下,在廟門外下山的路上,還有僧人在掃雪。這次“遇見”,就成為《安的種子》中那段“掃雪”的由來。
2011年新年的第二天,西安又下起了大雪,我再次去了興教寺。寺廟有了一些變化:那位92歲的住持去年圓寂了,聽說接任的住持很年輕。古老的大殿和禪房后面正在建一些新的廟舍。而在我們上山的時候,發現廟門外道路上的積雪依然被掃得干干凈凈。
無論世事如何變遷,重游舊地,那些人仍舊令我感動。我在心里仿佛又遇見了《安的種子》中那個叫“安”的小和尚,他的狀態仍是我的理想。
這種真實的感受一定就是我們常說的“藝術的真實”吧!因為真實,所以讀者才會認同。
《安的種子》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同和喜愛,作為一名創作者,我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此。